有人信仰宗教,有人信仰科学,也有人将精神寄托于某个人、工作或者梦想… 可对于福建女孩何有病来说,她视为信仰的,则是一串虚无缥缈的代码——比特币。
大概一个月前,对数字货币有着坚定信仰的她,只身闯进一线城市,开始了一场关乎信仰的生存挑战——她要用 0.21 个比特币在大城市中活下来,生存 21 天,换取最基础的衣食住行。
除此之外,她的全部家当,只有一部手机和一个充电宝。
很快,这部没有专业拍摄团队,画风剪辑相当清奇的《21天数字生存挑战》,就率先在海外火起来了,受到了诸如 TechCrunch、英国《周刊报道》的关注,随后在区块链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就在几天前,在碾转过五座城市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和上海之后,何有病的挑战宣告结束。
跟着何有病的镜头,我们看到了数字货币在中国不同城市和人群中的认可程度。这比任何所谓的行业报告都要来得更直观、真实。
北京:信仰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
“何有病”当然不是真名。“有病”多少带着些比特币信仰者自嘲的意味。在群里,他们互称“病友”,在数字货币未被广泛接纳的当下,他们确实有着“病态”般的坚持。
何有病把第一站选在了北京。
这是中国区块链行业的重镇,多数引领行业的区块链企业都诞生于此,更是中国 80% 区块链媒体的汇聚地。理论上,这里应该是对比特币最友好的城市。
然而,喊着“挑战的失败,就是区块链人的失败”豪言壮语的何有病同学,刚下火车,就被现实碰了一鼻子灰。
何有病的第一站,是陶然亭公园,她的打算是给大爷大妈们科普区块链知识,顺便用比特币“兑换”到自己的第一顿午餐。
结果……两块钱难倒小姐姐。在与售票处大爷、门口小商贩沟通无果之后,无奈之下,她只能找来一辆未上锁的小黄车,在北京的街头小巷四处游荡。
途中有病同学多次向路人寻求帮助,有人提出为她免费购买晚餐,但“拒绝接受施舍和同情”的何有病谢绝了大家的好意。
大家无法提供帮助的理由不尽相同,报刊亭阿姨“完全不懂什么是区块链”,便利店小哥因为“店里不允许接受比特币”,而咖啡厅里的商务人士则认为“比特币不具有任何价值”。很多人把她当成骗子、推销…
相同的情况持续了整整两天,何有病的启动资金分文未动,能量来源只有免费的番茄酱和咖啡伴侣、超市试吃的香肠水果和路边的野生桃子。
在经历了连续两晚夜宿麦当劳、喝生水、野生食物中毒、和 30 多公里的步行+骑行后,何有病终于在第三天因体力不支,病倒了……
跟拍摄影师破例让她接受了治疗,“病友”们则送来了食物、生活用品和公交卡,当然,是以何有病支付相应金额比特币为前提。
严格来说,挑战到这里已经宣告失败。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天内,所谓的挑战已经变成了“病友”们的“爱心接力”。大家扮演着有病与外部世界的中转站,用人民币换到各类生活必需品和服务,然后在进行内部比特币交易。
自始至终,何有病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“交易”,发生在深圳…
深圳:表象上更“友好”的城市
第 7 天,有病转战深圳。作为历史上最勇于吃螃蟹的城市,深圳人在前沿科技领域向来敢为人先,思想也被认为更加开放。
在北京的经历帮小姐姐总结出不少宝贵的经验:比起没计划地碰壁,她开始主动与“病友”交换信息,由他们提供接收比特币商家的情报。
虽然被拒仍是家常便饭,吃了上顿没下顿,但看得出小姐姐的心态已经平和了不少,毕竟“有了住麦当劳的经验”。
在“病友”帮助下,何有病找到了一家叫做“虾比特”的餐厅。“比特”,就是“比特币”的“比特”。店主的原意是将其打造为一家比特币实验餐厅。
但当有病到达餐厅后,却被告知比特币交易仍未开通。不过,在说明意图、几番软磨硬泡之后,有病终于成为了店里的第一位“比特币”食客。终于,不借助人民币中转,有病用比特币吃上了 9 天以来最丰盛的一餐晚饭。
随后,她又在街头与瑜伽教练小哥哥换到了第一个正式的宾馆。
这几乎是有病 21 天挑战中,最顺利的一天。深圳人对比特币的开放态度,似乎给了她和观众一丝挑战成功的暗示。
然而这样的好运气仅仅持续了半天,情况又急转直下,有病遇到了最不愿意碰到的情况,大姨妈不合时宜地光顾了。没钱买卫生巾,她被迫以最最原始的方式抵抗大姨妈的骚扰。
在这种情况下,何有病继续寻找着交易的可能性。有小姐姐提出愿意帮助,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有病的比特币转账。
虚弱的何有病没有再继续询问原因。这倒也不难推断,对于不玩币的圈外人,从下载比特币钱包、开通,到学习交易规则,少说也要 1 个小时起,这早就超出了路人帮忙的范畴。
相比微信支付宝,比特币交易的门槛不止高了一个等级 。况且对于小额比特币交易(比如低于 0.01 BTC),转账还要收取不低的手续费用。如果调低交易费用,相应的,交易确认时间也会等到你怀疑人生。
说到底,虽然比特币可以合法进行法币交易,或是币币交易。但手续费、交易时间仍然是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。
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何有病的挑战,小姐姐的交易成功率也在逐步上升。摸清套路后,食和住基本不成问题,有病时不时还会受到链圈公司的邀请,轻松交易到一顿丰盛的晚餐。
但发展到此,这场“挑战”已经越发像链圈人的自娱自乐。圈外的人不想进去,圈内的人也破壁乏术。比特币和法币还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。
广州、杭州、上海:挑战继续…
抱着对比特币积极态度来看节目,越到后面就会越失望。偶尔撞到的几个成功案例,大多是运气成分,在大家普遍不认可比特币的情况下,非要分出个高低胜负,显然没什么意义。
现实似乎给了小姐姐不小的打击。她开始更多地寻求圈内人士的帮助,也有几次出乎预料的惊喜,比如遇到懂区块链,并且愿意比特币交易的小旅店老板,得以在杭州烈日当头的中午,寻找到一处室内的庇护所。
比特币到底有卵用吗?
说到现在,可能有人还不知道这 0.21 个比特币是什么概念。按照今天(9月28)的价格,1 BTC = 46109 CNY。
也就是说,何有病手里的 0.21 个比特币约等于 9700 元RMB,平均到每一天也有 460 块,足够在一线城市舒舒服服过上一天。
节目播出后,各种评论蜂拥而来。有“病友”们身体力行的支持,也有人说小姐姐是真“有病”,借机作秀炒作。但在我看来,小姐姐只是践行了自己的“信仰”,如果非要从中升华出什么社会实验的价值,未免有点小题大做。
前不久,Coinmap 公布了一份世界十大比特币普及度最高的友好城市,出乎意料,科技公司密集的旧金山只排到了第三位,在其之前的是捷克布拉格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。
据说曾有人依赖于数字货币,在布拉格待了整整一个暑假。而整个南美洲对比特币的应用都比较接纳,哥伦比亚的波哥大、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以及巴西的圣保罗都有超过30家接受比特币的商户。
整个委内瑞拉的经济趋于崩盘,国内通货膨胀严重,出现在这份榜单上是不是有点诡异?
所以,比特币当然不是丝毫没有价值。
在经济相对稳定的国家,比特币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投资品,由于其不断上升的交易价格,比特币交易是个人投资者的“安全港”。低价买入,高价卖出,除了理论上可以直接交易货物,和股票几乎没啥差别。
而众所周知,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字账本技术,会将相关信息分布存储在数百万台电脑上。它不由任何个人,公司或政府拥有或控制。因此在诸如委内瑞拉、津巴布韦等国家,比特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抵抗恶性通货膨胀,是财产保值的可行途径。
对于那些法币已经崩溃的国家来说,加密货币的意义不言而喻。
但对于那些信仰比特币能成为真正意义货币的“何有病们”来说,他们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